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发言稿汇总

作者:   2016-12-2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辑之一

北京市以思政课建设为引擎,全面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

教育部简报〔2016〕第58期

北京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全面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

坚持首善标准,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谋划推动工作。一是抓顶层设计。制定《关于全面加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实施意见》,就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学科建设、思政课改革和专职教师激励等制定有力政策,大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抓关键少数。组织60所北京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进行为期2周的脱产培训,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强化高校主要领导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三是抓投入保障。市级财政每年投入2.5亿元,全面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工作。其中,建立11个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每个中心年均支持400—500万元,连续支持5年;建设1个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高精尖”项目,连续3年年均支持5000万元。

坚持问题导向,以开放的视野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凝练教学内容。建立定期教学研讨、教学难点问题联合研究、理论与实践交互深化等日常性、基础性机制,帮助教师讲深讲透重点问题,让课堂真正“实”起来、“活”起来、“动”起来。二是破解难点问题。聚焦教学说服力感染力、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够强这一突出问题,建设20个教学改革示范点,支持高校围绕内容体系、教学模式等关键问题探索创新,创造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有益经验。三是集聚优质资源。开展“名家领读经典”活动,设立市级思政课《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邀请19位享誉国内外的名师大家为首都大学生共上一门思政课,受到广泛欢迎。

坚持党管人才,以有力的举措打造高层次教师队伍。一是注重全员培养。运用“互联网+”思维,建设“开放研修平台”,组织教师网上选课、现场听课、课后评课,实现教师培训由统一整体化变个性自主化、由脱产式集中变日常性选择、由听取专家讲座变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习培训的覆盖面和实效性。二是注重名师引领。建设15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以此为依托,近年来培养出以冯培、艾四林、王易、冯秀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有全国影响的名师。强化骨干教师培养,每年选派40名中青年教师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访学研修,2016年首次选拔天津、河北两地14位教师参加。三是注重激励保障。2016年起按照人均每月2000元的标准为全体一线专职思政课教师发放补贴,有力地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岗位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对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形成吸聚效应。以教学为导向,评聘100名特级教授、200名特级教师,连续3年每人每年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专项奖励。实施青年教师“扬帆资助计划”、骨干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为各层次教师成长发展提供支持。

坚持主动引领,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开展理论创新。一是强化协同创新。发挥11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资源集聚优势,联合京津冀地区50家高校和科研机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中心,形成理论创新的强大合力,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贡献。二是强化正面发声。联合人民网推出“走进北京高校,感受思政魅力”系列访谈活动,组织近60名高校领导及师生,围绕“打造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学习宣传研究高地”、“如何上好思政课”等话题共商良策;与有影响的理论平台合作,及时围绕重大理论、实践问题发出正面强音。三是强化成果培育。近5年累计设立1500余项课题,支持教师围绕高校思政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等开展攻关,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辑之二

浙江省强化思想引领创新方式方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部简报〔2016〕第59期

浙江省委认真学习、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问题为导向,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方式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意识形态建设,努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突出政治意识,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历届浙江省委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省委主要领导一任接着一任亲自抓。2005年,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主持下,浙江省委建立了省领导联系高校和定期为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11年来,省领导深入高校开展调查研究100余次,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60多场次。一是抓方向,明责任。2015年,省委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省级四套班子领导参加。省领导带头通过上讲台对话、进入课堂听课、深入公寓交流,掌握一手信息,见微知著,查找问题,点睛明题。在省委的示范带动下,地方党委建立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积极创新载体,改进作风;高校党委落实主体责任,真正明确思想政治工作在立校办学中的重要地位,狠抓落实,提高实效。二是抓细节,重实践。2012年,省委主要领导提出要从抓好学生公寓文明环境做起,全面加强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工作。4年间,全省高校累计投入10多亿元改善学生公寓环境,改造公寓800多栋、寝室8.8万多间;2300多名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4.6万多名干部教师联系学生寝室,干部教师走访学生寝室超过14万人次;建设公寓学生活动中心、公寓党团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服务设施14.5万平方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起参与检查,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三是抓短板,促改革。制定《浙江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实施方案》,推出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素质、推进实践育人机制建设为重点的“双十”举措,出台领导干部讲课听课等制度,并将思政理论课改革列为省委2014年度22项重点突破改革项目之一。强化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在全省17所高校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针对思政理论课骨干教师举办系列专题培训班。

着眼实际实效,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为鲜活教材,探索实施一系列具有浙江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新举措。一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辅助教材体系。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等地方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将中央和省委战略部署写进教材,将理论武装与大学生身边的事情和切身感受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理论的力量,初步形成了根植于浙江大地、立足于浙江人民实践、具有浙江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助教材体系。二是创新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实施“百校联百镇”、“双百双进”工程,遴选100个乡镇(街道、社区)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定点实践基地,校地长期合作育人。百所高校结对100个县(市、区),引导百万大学生大力推进社会实践,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建立以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厅局级干部为主的特聘导师师资库,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三是开展文化校园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传承校训、传唱校歌活动,推动建好校史馆、博物馆,创建校园文化标志符号。适应师生现代生活的诉求,建设一批集党团活动、学术交流、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社团文化等为一体的师生交流活动室,真正做到师生对校园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目前全省文化校园建设正在12家试点高校的基础上,向全省高校全面铺开。

强化使命担当,守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切实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把党管意识形态的要求落到实处,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一是加强动态研判。在全省高校建立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意识形态工作述职制度,定期开展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动态分析研判,切实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舆论引导,在关键时刻敢于发声、激浊扬清。二是强化属地管理。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加强教学督查与课堂管理,加强高校各类阵地建设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校内讲台。三是严格落实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党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和毕业生就业教育之中,在全省本科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课程,坚决抵御利用宗教向校园渗透。

落实主体责任传承红色基因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中国教育报》

陕西省

陕西省委、省政府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青年学生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收到良好成效。

一、强化党的领导,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构建大思政工作机制。省委常委会定期听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汇报,专题研究解决突出问题。省委制定了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和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要求省级领导每年至少到高校作一次报告。省委、省政府还建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调机制,推动相关部门协同育人。二是加强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陕西省委决定单设高教工委,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创造性开展高校巡视诊断工作,逐校把脉问诊,一校一策开药方。三是足额选好配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按照1∶200标准,核定增配高校专职辅导员编制1763名,并努力缓解高校思政课教师紧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培训哲学社会科学和思政课教师3000多人次,开展课题研究100多项。

二、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一是推动延安精神进校园、进课堂。把延安精神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大力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党的光辉历史教育。二是开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组织大学生到延安、照金、马栏等革命旧址体悟革命传统,在今昔对比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组织大学生采访老红军、老八路、老党员,寻访革命英雄。三是在校园文化创建中凸显红色基因。各高校精心打造红色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红歌赏析等活动,邀请国家京剧院、中央民族歌舞团等到高校演出,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进课堂。

三、创新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一是发挥延安大学辐射源作用。在我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延安大学建立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到枣园、杨家岭、南泥湾等红色教育景点开展现场教学。二是精心培育典型,彰显延安精神的时代特色。先后推出了全国重大宣传典型西北大学理论物理学家侯伯宇教授、优秀党员专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小麦育种专家赵瑜研究员等一大批先进典型,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回应学生关切。连续5年举办49场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报告会,设立5000万元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建立健全“奖、贷、助、补、减”相结合的全覆盖资助工作体系,对13万名特困大学生建立全程全部资助制度;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网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辑之四

清华大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打造又红又专的引路人

教育部简报〔2016〕第61期

清华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师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又红又专、爱国奉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和精神文化,确保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把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贯彻到位。

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堡垒。注重占领思想政治工作制高点,拓展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将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是推动教师提升思想政治认识高度。党政班子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带头学、领头做,打造“不漏气发动机”,为抓好全校思想政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学校定期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5年就宣传思想工作、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专门制定文件,要求全体教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教书育人作为第一责任。在每月举行的院系党委书记例会上经常研究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和工作体系,实施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培训规划,推动全体教师及时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二是延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频谱广度。成立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政治立场、立德树人表现作为教师聘用考核先置要求。建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要求教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学生价值引导的核心内容。明确要求教师提高课堂讲授有纪律、言论行为有底线的自觉意识,在全方位的师生互动中以德育人、润物无声。三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深度。坚持用“清华师德”教育全体教师,持续32年办好教书育人研讨会,设立突出贡献奖和良师益友、清韵烛光等奖项,大力宣传先进教师典型。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写入学校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打造“藤影荷声”、“清华微党建”等一批有立场、有内涵、有品牌的网络文化平台,主动挖掘和传播清华人的“新思•新知•新文化”。以教师为主力组建网络引导队伍,在热点事件中积极发声,旗帜鲜明地批驳错误言论。

以党建为龙头引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全校199个教师党支部全面覆盖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党员2179人,党员比例达63.3%。一是筑牢党支部战斗堡垒。制定实施《院(系)级单位党委(直属党总支)工作职责规定》《关于保证和提高教职工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意见》,明确规定教师党支部的设置组成、职责要求及组织生活的次数、内容、形式,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达到每月一次、理论学习达到平均每学期两次以上。选齐配强党支部书记,九成以上支部书记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制定《教职工党支部工作评议办法》,每两年对党支部具体工作进行评议。面向教职工党支部设立“调研课题和特色活动基金”,累计支持1200多项。二是激励教师党员当先锋、作表率。选树身边的优秀典型,先后开展向张光斗、吴良镛、赵家和等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活动,举办教师先进事迹展,分辑出版优秀教师风采录。结合实际对教师党员行为规范和先进性提出具体要求,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按照“四讲四有”标准,深入开展新时期清华大学共产党员行为规范大讨论,使党员学有目标、做有对照。三是“不断线”地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始终将对优秀教师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作为党委工作重点,建立党员发展工作台账。校党委书记带头,党委班子成员直接联系重点教师发展对象,定期交流思想并参加他们的发展会。党支部选择学术带头人担任学术骨干中入党积极分子的联系人和介绍人,同时发挥“学术导师”和“政治导师”的引导作用。

重点抓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针对青年教师中成长背景多元、对党情国情社情和学校优良传统的了解有待深入等情况,加强对青年教师特别是海归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是注重思想引导。成立青年教师理论学习研究会,设立专项党建研究基金,支持深入研究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连续组织青年教师社会实践,重访红色旧址,实地感受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奋斗历程。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思政课教师赴境外研修交流。面向青年海归教师举办“大学精神与文化”研讨班,不断深化青年教师对党的理论、国情社情和学校传统的认知认同。二是完善涵育机制。完善党务部门和院系党委的沟通机制,定期研判通报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引导。利用入职培训、干部培训、实践教育、群团活动等多种平台,共同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统筹整合“清华思客”、“青椒乐享会”等渠道,课内课外贯通、线上线下结合,帮助青年教师学习理论、感受文化、提高认识。三是强化发展支持。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各级党组织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改革方案得到80%以上教师投票支持。在科研启动经费、研究生名额、周转房等方面制定措施向青年教师倾斜,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辑之五

哈尔滨工业大学抓责任落实抓方法创新抓示范引领扎实做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教育部简报〔2016〕第62期

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层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让学院党组织强起来、党支部活起来、党员动起来,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坚持严守规格、下足功夫,完善学校党委主导、学院党委主体、党支部主心骨、党员主人翁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体系。一是学校党委始终把主体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定了《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等21项党建制度,每年举办党委负责人、党支部书记、基层党务工作者培训班,党委常委会研究党建议题达106项、占议题总数的36%。二是不断强化院系级党组织抓党建工作的主业主责意识。坚持选优配强学院党委书记,严格执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和实施细则,开展基层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全校始终保持“听党话、跟党走”的优良传统。三是切实保障党支部发挥主心骨作用。制定实施《党支部考核评价办法》《学生党建工作规范》等7项工作标准,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和主心骨作用发挥情况列为每年党支部分类考核和“三会一课”交叉互审重要内容,党支部考评优良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四是不断激发党员爱党、忧党、兴党、护党的主人翁意识。坚持党代会报告等重要事项征求全体党员意见,普遍设置党员示范寝、先锋岗,广泛开展“一对一”党员志愿帮扶活动,每年组织党员互评、承诺答辩和群众评议,确保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落小落实。百余项航天国防任务的参研人员中90%以上是党员,省级以上奖励获得者中学生党员比例超过90%。

坚持创新方法、围绕师生榜样和重大任务建支部,锤炼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支部作风。一是施行“大师+支部”模式,围绕党员专家建支部。航天专家杜善义院士领衔的复合材料研究所党支部注重“传帮带”和专家党员梯队建设,在高难度航天项目攻关中培育出30余位高端人才。二是施行“项目+支部”模式,围绕重大项目建支部。卫星研究所党支部带领师生攻关在一线,保持高强度、高质量的工作状态,创造了自主研制小卫星“六战六捷”的纪录。三是施行“教师+学生”模式,在教研室、研究所设置师生联合党支部。计算机学院师生联合党支部把“三会一课”与课题攻关融合推进,每周组织2次“微党课”。四是施行“榜样+支部”模式,围绕先进典型建支部。藏族学生曲拥措姆入学后连过语言关、生活关、学习关、思想关,光荣加入党组织并被保送研究生,学校党委支持她组建了曲拥措姆工作室,并建立了汉、藏、维等多民族师生组成的联合党支部,发动一批党员志愿者从思想引领、成长服务等各方面“一对一”帮扶少数民族学生。

坚持精神引领、品牌带动、典型示范,推动全校形成牢记总书记嘱托、成就国家和民族希望的浓厚氛围和自觉行动。一是坚持精神引领。通过明主线、强特色、重课程、建平台等方式,认真组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四进四信”教育教学,持续开展航天精神、铁人精神、马祖光精神等行业、地域和校本特色精神育人活动,面向新生上好入党启蒙第一课——“入口处的思考”,建设以博物馆、航天馆、航天园为主要组成的“两馆一园”军工文化教育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充满校园。每年有2000余名毕业生投身航天国防,我国航天领域副总师以上人员中近20%出自该校。二是坚持品牌带动。实施基层党建品牌战略,每年开展品牌立项200余项,助推产生航天魂、学雷锋小组、学风督导队等一批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品牌,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传承性系统性、吸引力感染力,形成创品牌活动、做品牌人物的浓厚氛围。三是坚持典型示范。完善在重大攻关、急难险重、爱岗敬业等关键任务和日常考验中选树典型机制,创新设置校、院(系)、支部三级榜样库。每年评比表彰2000余人次,每年精选300多名师生进入榜样库,并从中按需遴选组合出各类先进事迹报告团,每年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20余场。新近涌现出以全国最美教师、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等为代表的7大类、百余位师生党员构成的榜样群体。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辑之六

上海大学统筹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资源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作用

教育部简报〔2016〕第63期

上海大学把思政课作为人才培养核心课程,从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深化改革,将思政课建设成深受学生欢迎的热门课程。

深化课程内容建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以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为重要突破口,挖掘并整合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拆除“学校和社会之墙,各学院、各专业、各部门之墙,教学与科研之墙,教与学之墙”,逐步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一是深入研究教材,发挥马工程统编教材优势。设立教学研究专项经费,组织教师深入系统研究思政课统编教材,鼓励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不断增强理论说服力。积极开发教辅材料,基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思路,参与编写《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南》《高校思政课教师学养读本》,着力解决高校思政课与中学政治课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帮助教师把教学重点难点讲深讲透。二是开展集体备课,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堂教学。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制度化推进集体备课会,校领导全程参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专业教师共同讨论,“备理论”、“备学生”、“备热点”、“备教学方法运用”。遵循教学规律,贴近学生特点,将党的创新理论有计划、分专题地进入课堂,根植于大学生思想深处。三是推出《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在开好国家规定的各门思政课的同时,举全校之力打造《大国方略》《创新中国》等一批精品思政课选修课程。邀请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组建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域的教研一体化师资团队。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在讲授知识过程中传递正确价值导向。《大国方略》设置“中国梦”、“中国道路”、“一带一路”等9个专题,对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进行深入生动的解读,深受学生欢迎。

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一支让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办学工作的突出位置,尤其注重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引导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让教师想教好、能教好的工作机制。一是聚焦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构建“立交桥”式培养体系。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来校讲学,中青年骨干教师随堂观摩、结对学习。与俄罗斯、美国等一些知名大学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每年选派约5名思政课教师交流访学。这些教师既在对外交流中传播中国声音,也将世界视野引入思政课课堂,有效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实效性。二是首创“项链模式”,实现多学科师资协同育人。引入名师大家、党政领导、企业高管等各条战线优秀人才,建立思政课特聘教授资源库,构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政课教学人才体系,将教师单兵作战变为团队作战,促进师师互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三是依托同城平台,实现资源共享。2014年起上海市试点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同城平台计划”,学校专门设立招生名额,邀请全市高校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博导、硕导,组建联合导师团队,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水平。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计划和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坚实的科研支撑。

加强教学方法改革,用问题导向增强教学有效性。强调思政课教学的问题意识,逐步构建形成从案例导入到理论分析、从实践探索到问题解读的“四版块”知行统一教学模式。一是开展“问题解析式”教学方法改革。2009年起承担高校思政课“六个为什么”试点工作,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梳理问题体系,探索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收集整理学生原始问题近10万个,建立多角度、多层面的课程教学问题库,编撰出版《思考与解读》《释疑与解惑》《教学与实证》等系列教学研究成果。二是注重话语体系转化,贴近学生思想特点。连续举办7届“上海大学思政论坛”,每年开展教学质量活动月,举办170期社科论坛,组织实施20期教学基本功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的教学理念。三是注重运用信息技术,贴近学生接受习惯。进行“微课程”教学改革,建立思政课“微课程”视频库,把教材的逻辑体系转化为“微课程”教学的问题逻辑体系,形成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满足学生自学需要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辑之七

华南师范大学抢占互联网新阵地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教育部简报〔2016〕第64期

华南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独特优势,积极抢占网络新阵地,按照“知行合一、自主发展、为人师表”的育人理念,探索出一条“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借助网络大数据,把握学生思想新动态。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网络行为数据等技术手段,持续多年对全校学生政治观点、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学习状况、关注热点、生活需求等方面数据进行系统采集、动态观测与综合分析。依托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建立广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数据库,与共青团广东省委共建“广东青年大数据与云计算实验室”,对广东147所高校近200万名大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状况进行追踪分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供科学依据。

打造校园云媒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发挥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优势,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构建集资源、教学、学习、实践于一体的思政课网络教育教学平台。精心打造华师新闻网“晚安华师”、“紫荆青年”等高品质“校媒群”,引导培育优秀教师和学生骨干的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形成覆盖学生校园生活的“新媒网”。领衔实施“粤教云”广东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牵头组建广东高校新媒体联盟,搭建全省高校网络引领与思政教育云平台。开发迎新系统,组织辅导员和学生社团组建QQ群、微信群、网络社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入学前早介入、早引导。开发手机直播教学技术,搭建“实习工作坊”、“支教工作坊”和“志愿服务群”,组织网上班会和党团活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期间不松懈、不间断。鼓励辅导员和教师对毕业生进行在线辅导,搭建杰出校友与在校生网络交流平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毕业生延伸,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通过一系列举措,整体构建起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入学前到毕业后,立体化、跨时空、零距离的网络思政教育互动空间。

嵌入生活微时间,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资源。针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大量“碎片化”时间和网络实时传播、无缝衔接的特点,大力推进“互联网+教学资源”建设,围绕思政课、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实践要求,持续开发和建设一大批精品课程、专业教学案例和基于学习、实习、实践的再生性学习资源。整合学校历史故事、各类仪式典礼、文化艺术活动、优秀师生案例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转换开发为网络视频、卡通动漫等网络文化产品。适应青年学生网络生活特点,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视频等有形载体,组织师生开发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吉祥物“萌小兔”、各类表情包、主题漫画、微视频等阳光文化产品,及时传递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打造学生喜闻乐见、时时处处受教育的网上精神家园。

突出师生双主体,构建网络思想引领新机制。针对网络社交平等、互动的特点,着力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探索和构建“教师引导、朋辈引领、知行合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制。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组建以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干部为主体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主动触网、善于用网、借网育人,通过网络空间研判学生思想动态,借助网络平台主动发声发言,发挥专业优势进行释疑解惑,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深入挖掘教师队伍中的先进典型,邀请数十名对大学生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70后、80后”明星教师做客“青春演播厅”,以现场访谈分享和网络实时互动的方式,讲述学校故事、学子情怀和中国梦,让青年学生从“小故事”中感悟“大道理”,从身边人物感悟家国情怀。充分发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团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指导学生社团、学生骨干建立学生乐于参与、充满正能量的网络互动平台,组织学生团队参与开发微课程、微视频等网络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组织学生志愿者引导网络舆论。2015年初,学校组建“青网计划”工作坊,在指导老师带领下,以400余名网络志愿者为主体,及时把握网络舆情动态,主动对接社会热点,做好网络上诚恳的释疑者、平等的交流者和睿智的分享者,吸引全校7000余名志愿者参与,形成学生在亲身参与和实践中提高认识、砥砺品格、朋辈相携、为人师表的新型育人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辑之八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党建联动机制拓展立德树人渠道为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部简报〔2016〕第65期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抓关键,发挥好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建工作机制,把党建工作分解为5大类22项,细化为56个指标,建立学校党委“三重一大”决策等内控管理标准化流程31个,明确任务要求、质量目标和评价标准,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构建起党建工作全程跟踪、全程记录、全程检查、全程考核的质量管理体系,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学校主要领导自觉遵守末位发言的议事规则。坚持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书记切实履行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校长和其他班子成员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同时实行系(部)重大事项由书记、主任“双签字”制度和党总支副书记兼任纪检委员制度。建立财务、招投标、科研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沟通协调机制,促进内控体系、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同步运行。落实校领导对口联系班级、校领导带队综合值周等制度,坚持每年为师生办10件实事,开展“我和书记有个约”、“校长接待日”等活动,形成了密切联系师生、为师生办实事的长效机制。

注重抓基础,发挥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把党支部建在学生社团、公寓、实践基地,建在科研平台、实验中心和课题项目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专业建设、素质教育、技能训练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把优秀教职工培养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能手的“双向培养工程”。开展“十佳教学名师”、“十佳育人标兵”评选和党员“五创五带头”活动,命名党员示范岗350个、党员示范团队20个,引导广大党员创先进、争一流。组建以教师党员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为骨干的6支网络媒体团队,搭建起“三网、两微、两台、一报、一屏”9大宣传平台,挖掘身边典型,引导校园舆论。组建师生党员联合攻关团队,解决了雅西高速公路连续51公里长大下坡客货车安全运行等技术难题。组织师生党员突击队,参与抗震救灾交通“生命线”抢通、重建等重大任务。组织师生党员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农村公路勘测、渡口调查和桥隧检测,学校各系党总支结合专业优势,为贫困地区免费开展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260余名适龄学生和帮扶对象受益。

加强主渠道建设,发挥好课堂育人功能。加强思政课建设,建立“理实一体”课程体系,坚持教师集体备课,改革考评办法,从主观努力度、行为实践度、知识掌握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培养学生知行合一、崇德尚能的思想道德素质。制定专业课教学、育人“双大纲”,建立“学业导师+辅导员”制度,在专业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切实做到既授业又树德。开放校内专业实训室,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精神。实施《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教育培养计划》,实行素质教育学分制,把思想道德、职场素质、就业创业、基础能力、健康与安全细化为42个指标进行量化考核,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坚持课堂授课有纪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堂教学,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加强主阵地建设,发挥好校园文化育人作用。开展大学生艺术节、宿舍文化节、校园读书节和创新创业大赛、技术技能大赛、百科知识竞赛等“三节三赛”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端正“先修身、后修路”的职业态度,激发“蜀道天堑变通途”的职业信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编写和传诵交通文化《三字经》,引导学生践行和传承“敬德修业、拓道致通”校训精神。依托“赵一曼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实践育人中心,激励学生把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志。组织学生深入开展勤工助学、“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把学生社团建成“学习探究、展示自我、培养能力”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坚持“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理念,把学生宿舍建成“思想教育、文化交流、行为养成”的素质提升基地。充分发挥“易班”综合互动社区作用,建成“党旗飘飘”微信群、网上团校等网络教育平台,定期开展网络知识竞赛,及时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