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开阔师大学子知识视野、提升人才培养保障力度,本学期我校将继续举办“京师励耘讲坛”系列活动。励耘讲坛大咖云集,科研名家、教育名师、文化名人、社会名士纷纷开讲,为全校师生献上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3月30日晚,京师励耘讲坛第77讲于励教楼B102顺利举行。本场讲座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教授作客京师励耘讲坛。苟利军教授长期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研究,曾担任我国知名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的天文学顾问,2020年被授予“中国航天科普大使”称号。
讲座伊始,苟利军教授从科学史的角度扼要梳理了人类行星探索的技术脉络,并从科幻作品的演变历史入手,介绍弗兰肯斯坦、艾萨克·阿西莫夫等国外科幻先驱的经典作品及其技术内蕴,着重讲述了星际穿越、星际迷航等影视作品在天文学概念建设上的前沿作用。
随后,苟利军教授提及知名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场地设置的天文学依据,并详细介绍了其中关于天文学的设计元素,并就流浪地球设定集中的关键天文学概念加以详细解说与介绍。苟利军教授向与会同学展示了太阳氦闪、太阳风暴的天文学原理与过程,解读了知名摄影图像“暗淡蓝点”和刚体洛希极限的设定推导细节。苟教授指出,以《流浪地球2》为代表的科幻电影展现了人类对宇宙空间关系的一种独特思考方式,而旅行者号、新视野号和先驱者号等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则为人类对系外宇宙空间的探索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
苟利军教授还深入介绍了《流浪地球》电影中设定的技术细节及其设计理念。苟教授指出,领航太空站中的失重与人造重力、太空航行的导航技术等问题都是《流浪地球》电影设定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也是未来人类跨星系探索必须面对的技术重点。同时,“流浪地球计划”设置的5个流浪阶段都与前沿天文学问题紧密相关,苟利军教授还介绍了流浪地球计划未来可能碰到的一些困难。
“流浪地球计划”的方案设想也与寻求系外宜居行星、生命宜居带的热点问题息息相关。宜居行星的选择及其特征的推演既是天文学界的重要领域,也是近年来系外航行与探索主题科幻电影的热门话题。在本场讲座中,苟利军教授综合讲述了人类航天器在速度、承载质量和航行方式上的前沿成果与未来设想,并围绕行星液态水搜寻、地外探测器发射等近年来天文领域开展的生命探测活动进行介绍。
苟利军教授指出,科普推广与科技进步是密切相关的,天文观测领域的不断突破为科幻作品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话题灵感,科幻作品与科学进步的共振互动为人类文明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场同学围绕讲座主题踊跃提问,苟利军教授同与会师生围绕系外文明的想象样态、黑洞的特性、星际航行与星际殖民、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地外行星的探测、星系文明交流的可能性基础、星际尺度下的文明概念、文明的进化和种群延续等前沿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党委学生工作办公室彭凤林老师代表与会全体师生,向苟利军老师表示感谢,并赠送授课纪念品。苟老师嘱托青年学生要常怀理想、放眼宇宙!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