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重要回信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培根铸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引导青年学子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现面向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园区全体学生开展“理解中国乡村系列讲座”。
6月3日9:00,理解中国乡村系列讲座第六讲在励教楼B101开讲,由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张英魁老师为大家带来“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下乡的农民需求向度”主题讲座。
张老师首先以“当前中国乡村存在哪些问题”作为讲座的切入点,分别介绍本次讲座主题相关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张老师指出“理解中国乡村”就是要“理解中国乡村之所需”,也就是要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的文化需求。而“理解”这一行为具有主体性,需要肯定个体的理解具有价值。从“理解中国乡村”的方式来看,主要有“文本”与“经验”两种方式。“文本”主要指通过知识的阐释,对一个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进行深入剖析,而“经验”则是指深入田野,通过主体的观察来达到对中国乡村理解的深入与准确。张老师强调,观察自身处境是最好的田野,田野不在别处,在自身的经验当中。
接着,张老师介绍此次讲座主题的背景,“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国家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解上有些许不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更应强调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就是人的自由、独立、平等,表现在人存在的现实状态下客观条件与主观感受的统一。张老师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更要农民精神文化上的富足。
张老师谈到“文化下乡与农民需求”这一问题需要我们思考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文化下乡的主体是基层政府,因为存在文化落差,即城市与乡村文化发展的差异性,需要文化下乡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乡村振兴政策或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怎样才是最有效的。
接下来,张老师通过“为乡村老人拍照行动”这一实际的田野观察的案例,为我们生动形象的展示对传统文化下乡模式的反思,通过决策者切身感受换位思考,达到文化下乡的有效化。
最后,张老师提出了乡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几点思考与展望。首先,坚持走进田野,想农民之所想,解决农民的切实需要。其次,加强人文关怀,感农民之所感,提供农民之真实所需。第三,推进文化融入,乐农民之所乐,为乡村振兴提供内在动力。第四,挖掘城市文化资源,整合文化力量,广开文化下乡之源。最后,节用经费,提升政府专项经费使用效益,建构多元化、多中心的乡村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在为时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张老师以扎实深厚的理论学识和丰富充实的田野经历,博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讲座最后,所有人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