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耘讲坛】著名作家马伯庸作“医术之外——闲谈中国近代医事”主题讲座

作者:   2023-03-21

为开阔学子知识视野,提升人才培养保障力度,本学期学校将继续举办“京师励耘讲坛”系列讲座活动。这里将大咖云集,科研名家、教育名师、文化名人、社会名士将纷纷开讲,为全校师生献上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3月18日晚19:00,京师励耘讲坛第66讲在励耘楼A111教室开讲。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著名作家马伯庸老师为大家带来“医术之外——闲谈中国近代医事”主题讲座。马老师通过历史典故下有趣的情景故事,引出民国背景下医者寻觅救国之法的渐悟心路,深入探讨了何为“大医精神”。


讲座伊始,马伯庸老师讲述了新作《大医》的写作历程。在创作完成之余,他认为那些没有被写入作品中的事迹也不该湮没无闻,本次讲座的主题正是“医术之外”,为同学们带来中国近代医学的轶闻趣事。


马伯庸老师首先分享了美国著名百万富翁施耐德之子在旅华途中罹患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后辗转求医的经历;接下来,又通过一份逮捕令文书,将自己在仔细考察证伪这份逮捕令过程中,对于历史真相抽丝剥茧的过程娓娓道来,指出在丰富史料积累的基础下考证出的细节,才更加逼真可信,这也是历史研究的要义。


这种史料实证精神贯穿于马伯庸老师的分享中。一份抗战时期中央医院贵阳分院院长钟世蕃向重庆总院院长吴绍青讨求战略药品的书信,成为两位顶级医学专家惺惺相惜的见证;值得一提的是,钟世蕃老先生正是钟南山院士的父亲,这份跨越八十年的济世救人情怀的传承,令人十分动容。

“大医若史,以救人之仁术,见证大时代的百年波澜。”马伯庸先生配合两位“大医”的照片,分享了中国红十字会奠基人沈敦和、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徐根竹对近现代医疗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与贡献。此外,讲座中还提及了一部“盗版书籍”背后掩藏的抗战年代医疗事业发展的艰辛与不易、“七月病人食米清册”与著名画家徐悲鸿的渊源等趣事。


最后,马伯庸先生以《希波克拉底誓言》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为引讲述新书《大医》的起名缘由,尽管语言、年代不同,但两份文字传达的精神十分相似,“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这是高尚医德的诠释,更是全人类文明的共识。马伯庸先生认为,“在那样一个时代,也有这么一批血肉之躯,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为了人民的幸福,一直在努力。这些人的故事不应该被遗忘,就像现在我们医护人员的贡献也不应该被遗忘。”对于一个历史小说创作者而言,如果能通过医院或医生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的诸多大事件和大人物,或许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医界先辈的情怀、功绩和牺牲。



提问环节中,现场观众与马伯庸老师热情互动,马老师也真诚分享了自己搜寻史料的经验、写作的契机、阅读的经验等内容。



活动最后,马伯庸先生与在场所有读者合影,并为现场读者签书,留作纪念。




参加活动的同学均表示收获满满、意犹未尽,通过本次与作家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感受了历史的厚重与趣味,极大地激发了自己的阅读热情、收获了知识与思考、丰富了个人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