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雷锋 见行动】社区有个孩子们的快乐学堂

作者:   2012-03-20

今年3月7日,《珠江晚报》以《北师大学生办起快乐学堂,专为校内后勤部门职工的孩子讲课》为题报道了我校学生在学生社区支持下举办的快乐学堂项目。快乐学堂项目是第五届社区文化节的一个重点服务项目。为深入了解该项目的主要内容,记者在本周六走访了快乐学堂,并采访了项目的负责同学。

课程丰富,拓展有限视野

“快乐学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辅导班,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不仅有语数英,更有手工制作、口语交际等富有趣味性的课程。

为使孩子们消除陌生感并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课程一开始,教员们首先带领孩子们举办一场“笔下留名”的比赛,大家纷纷自告奋勇地冲到黑板前,潇洒地做了一回“留名勇士”。

手工制作一直是孩子们期待的,将“愤怒的小鸟”作为手工课的内容更得到他们的喜爱,而倾注孩子们心思的作品一定映射出他们的笑脸。

为达到咬字清晰、发音准确的效果,孩子们跟着老师拍手的节奏,不断地加快读绕口令的朗读速度,并且重复进行口语练习。另一方面,老师在上课时,也注意把握前、后鼻音的区别,纠正错误读音,发音技巧这些平时容易忽略的细节。

术业专攻,寓学于乐效果佳

认知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教员与孩子们一起讨论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而提高孩子们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教员们还特意安排了“偏旁部首”的教学内容,因为知与写的结合更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很多孩子都会为英语功课烦恼,所以教员先对中小学英语学习大纲的要求进行了解,辅导时先讲清楚知识点,再作知识连接,最后让学生自己检查作业并发现错误,加深印象。

一张白纸,各色画笔,能让孩子们随心涂抹他们看到的世界,因此绘画课上,教员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自己的圣诞树和房子。

爱心传达,用心回馈社会

在“快乐学堂”的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可以自由交流,不需拘泥于形式。孩子们的天性可以释放,进步也很明显。口语交际课上,有些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上台表演,向大家展示自信的自己。同聚课堂的孩子们,虽来自不同省份,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是通过交流成为很好的朋友;而教员们哥哥姐姐式的关心和照顾,减少了传统课堂中因为师生年龄差距较大而带来的严肃感,这也促使来自河南的小同学苏照洋在写完练习上主动要求老师检查与指导。偶有淘气的孩子也在辅导员的耐心劝管下,静下心专注倾听。

学生讲师们用尽心思地根据课堂情况变换教学方式,吸引着孩子们每周六、周日下午和晚上自觉地聚集在这里。对于学生讲师们富有爱心的表现,家长也很是欢迎并纷纷赞许,认为快乐学堂不仅解决了自己工作的后顾之忧,更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课堂上有所收获的不仅是孩子们,还有认真负责的教员们。他们舍弃自己的休息时间,选择周末到这与孩子们共同游戏,给孩子带来快乐与知识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了锻炼。负责此项目的同学讲到,大学生不仅要胸怀天下,更要注重实际和关注身边的需要帮助的群体,将社会责任感落到实处。

在记者采访时,学生社区辅导员办公室负责指导该项目的金颖老师说:“从目前情况看,该项目运转良好,深受孩子和家长欢迎,学生讲师也收获很大。下一步,计划加强与校内部门的合作,进一步扩大项目影响力。”

学生记者:杨溢 贾薇 图:任东月 陈广骏